质子变中子现象在镍氢冷聚变燃料中的体现
2018-01-01 14:20:22   来源:冷聚变世界   评论:0 点击:

本文揭示氢质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一定温度,金属镍作为催化剂)可以扰动元素同位素原子核中的多余的(即不稳定的)中子,而且还可以进入元素同位素原子核中的中子空穴,在中子空穴场的作用下产生衰变释放出正电子和中微子,正电子和电子结合生成光子释放出能量。


  本文作者为王法经  作者联系邮箱:fajingwang@163.com,对本理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与作者共同探讨。

  罗西E-CAT“超热反应”(载氢金属异常热量的产生),已经引起世界人们的关注,我国科学工作者也在有关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下面列举的这两张图表是有关方面实验后的生成物(余灰)的有关检测数据(资料来源于冷聚变世界)

  表一是:我国蒋崧生老师通过ICP-MS检测得出的反应前和反应后原料的有关比值。表二是:罗西E-CAT瑞士卢加诺的测试报告中的有关元素成分表。E-CAT瑞士卢加诺的实验连续进行了3个月,而蒋崧生老师的镍氢反应实验只进行了72小时(三天)。

  现在将图表列示如下:

表一:蒋崧生2015年镍氢实验报告中镍锂同位素分布表


表二:罗西2014年卢加诺实验报告中镍锂同位素分布表



  其实,这两张表格中,具有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料,是实在难得的科学数据。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仔细的研究讨论,并将会引申得出一些过去未曾见过的物理结论。

  1.0 为了便于进行分析,我们先对第一张表格里的有关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变换处理。

  数据处理后,我们先得出第一张表的副一表。它是把反应前和反应后的锂、镍的同位素的相互对比值,经过数据变换处理完后,得出成为锂、镍的各种同位素占锂、镍各自总量中的百分比含量。

  然后再把反应前和反应后的锂、镍的各同位素,相互进行比较,数据经处理后,我们得出第一张表格的副二表。它是把反应前和反应后的锂、镍的同位素,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他们相互之间的比较系数。

  现在将处理后所得出的副一表和副二表列举如下:

副一表:反应前和反应后各同位素占锂、镍总量中的百分比含量
 
 
Ni同位素 反应前Ni 反应后Ni(1) 反应后Ni(2) 反应后Ni(3) 自然含量⅘
58Ni 0.680786 0.680689 0.680638 0.680693 68.274
60 Ni 0.262239 0.262337 0.262318 0.262339 26.095
61 Ni 0.0113895 0.0113743 0.0113781 0.0113676 1.134
62 Ni 0.0363539 0.0363624 0.0363814 0.0363626 3.592
64 Ni 0.00923146 0.00923695 0.00930432 0.00923701 0.904
           
Li同位素 反应前Li 反应后Li(1) 反应后Li(2) 反应后Li(3) 自然含量⅘
6Li 0.0751017 0.0722702 0.0725283 0.0733877 7.42
7Li 0.9248983 0.9277297 0.9274719 0.9266123 92.58
 
副二表:反应前和反应后的锂、镍的同位素的比较系数
 
Ni同位素 反应前Ni 反应后/前(1) 反应后/前(2) 反应后/前(3)  
58 Ni 1 0.999856 0.999781 0.999863  
60 Ni 1 1.00038 1.000302 1.000383  
61 Ni 1 0.998662 0.998997 0.998071  
62 Ni 1 1.00023 1.00075 1.00024  
64 Ni 1 1.00059 1.00079 1.00060  
           
Li同位素 反应前Li 反应后/前(1) 反应后/前(2) 反应后/前(3)  
6 Li 1 0.962297 0.965734 0.977177  
 
  2.0 从副一表中我们可以看到:

  2.1  反应前,镍和锂的同位素的含量,与自然含量大体相同,反应后,锂、镍的同位素的含量都有变化。(注:要指出的是,这里引录的第一张表格中的61Ni/58Ni的比值数,其标示为0.1673,可能是笔误,笔者将它换成为0.01673后,才能与事实较为相符。)

  2.2  反应后,58Ni、61Ni减少了;其余的:60Ni、62Ni、64Ni均增加了。

  2.3  反应后7Li增加了,6Li则减少了。

  2.4. 生成物中(1)(2)(3)组中的数据值都不一样,这可能是由于取样的问题和测试误差的结果造成的。

  2.5 还有,从生成物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58Ni、61Ni最不稳定。

  按绝对值计,变化最大的是60Ni,依次排序为 60Ni>58Ni>61Ni>62Ni>64Ni。

  按相对值计,变化最大的是61Ni,依次排序为61Ni>64Ni>60Ni>62Ni>58Ni。

  这里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58Ni减少了,这是变成了大于58Ni的同位素,而60Ni、62Ni、64Ni的值均增加了,这些都得吸收中子。而61Ni的变化,有可能会析出一些中子(如61Ni→n+60Ni),也有可能会吸收一些中子(如61Ni+n→62Ni),但是即使是析出一些中子,也远不够其它镍同位素变化中所需要吸收的中子,更何况而且还有可能只61Ni变成62Ni而需要吸收中子。而在Li中,7Li也增加了,也要吸收中子。这些中子是从何而来的?我们不知道。所以这使人们难以理解。

  2.6 为了更加直观,我们再进一步进行简单的计算:

  自然界中:锂原子量:6.94,镍原子量:58.69。

  我们若以质子、中子为1计算,简单可以算出,反应前的原子量:Li--6.92489828,Ni--58.759445。而反应后的原子量:Li--6.9277298,Ni--(1)58.759653。

  简单计得出出,反应后,锂每单位增加了0.00040889841,而镍每单位则增加了:0.00000352204。

  显然锂、镍在反应中都是在吸收了中子的。

  这显然,在反应中消耗了不少中子。而这些中子是从那里来的呢?笔者认为,这很可能是从氢质子中演变而来的。其过程可能为:氢质子在加热的过程中,提高了运动速度后,在进入锂(镍)的原子核中的“中子空穴”位置的过程中,衰变成了中子:

  P→n+正电子+中微子; 而: 正电子+负电子→光子。

  当然这里的关系非常复杂,以后有机会再逐步进行研究讨论这一问题。

  在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测:氢质子不但可以扰动一些元素同位素原子核里的一些中子,使其变成该元素其它的更为稳定的同位素原子,而且还有可能可以进入某些元素同位素原子核里的中子空穴位置中,衰变成中子,而产生该元素新的更为稳定的同位素

  3.0 现在我们再对“表二:罗西E-CAT瑞士卢加诺测试报告中元素成分表”进行讨论。

  在罗西的表中,因为其反应的时间进行得比较长(达三个月),所以锂、镍间同位素的含量变化比较大。

  而且,其中6Li、7Li的变化,与表一的结果完全相反,7Li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少了。而且7Li在锂中的含量由原来的91.4⅘减少成为7.9⅘,而6Li则大大地增加了,由原来的8.6⅘增加成为92.1⅘。

  而61Ni和64Ni则在反应后几乎消耗殆尽。而且其中98.7⅘的镍,则变成为同位素62Ni。(详见表二)。

  从这一组数据结果中,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出:在这里,同位素6Li稳定过7Li。而在镍中,62Ni最为稳定,58Ni、60Ni则次之,最不稳定的则是61Ni、64Ni。

  对比表一、表二的讨论结果,似乎有些矛盾。但不管怎么样讲,我们都可以先得出第一个结论,即:锂、镍,在具有一定的量並且具有一定运动速度(即温度)的氢质子的作用下,其同位素的含量是可以产生一定量的不同的变化。

  3.1 为了进一步更加直观地进行观察讨论,我们再进一步进行简单的计算:

  在自然界中:锂原子量为6.94,镍原子量为58.69。

  我们若以质子、中子为1计,简单可以算得,反应前的原子量:Li为6.914,Ni为58.857。而反应后的原子量:Li为6.079,Ni为61.958。

  再简单进行比较,可以计得,反应后锂每单位减少了:12.0769⅘,而镍则每单位增加了:5.268702⅘。显然,在反应中锂失去了中子、而镍则在反应中吸收了中子。

  3.2 锂镍间的中子得失,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进行过讨论,并提出过有的元素原子核中存在着多余中子和中子空穴的假设。并由此提出了,在从使元素同位素原子核中的中子产生变动,而走向更稳定状态时提取原子核能的(与裂变、聚变不一样的)新方法。这里就不再一一多说。

  3.3 还有,这里6锂7锂的变化与表一不同,6锂不但没有变成7锂,反而增加了,这可能是因为在反应中,由于时间的加长,氢质子逐渐减少的缘故。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整个体系中,加温后,由于氢质子的大量存在,其驱动并进入锂镍原子核中,扰动了其核中的多余中子使其溢出或者进入了中子空穴,并释放出正电子和中微子而变成为中子。

  在整个系统中,1H、58Ni、60Ni、61Ni、62Ni、64Ni、6Li、7Li之间,反应时在不断地寻求新的平衡。并逐步走向更加稳定而不断地释放出能量。

  基于这一设想,反应中6Li→7Li→6Li,前6Li和后6Li结构应该是不完全一样的,笔者估计前6Li的结构应为线状,而后6Li的结构为环状。

  4.0 为了更好进一步讨论,我们把前后的一些数据进一步进行综合整理如下:

-----反应前后锂、镍原子量对照表-----
 
自然含量 反应前含量 反应三天后含量 反应三月后含量  
锂6.94 6.9249 6.9277   蒋氏实验
  6.914   6.907 罗西氏实验
镍58.69 58.7594 58.7597   蒋氏实验
  58.857   61.958 罗西氏实验

  4.1 过去我们曾经对罗蒋余灰进行过讨论,由于数据不全,以为只是锂中溢出的中子补赏了给镍元素,现在看来不全是这样。

  蒋老师的实验,三天后,镍的原子量由原来的58.7594变成了58.7597,增加了。而且锂的原子量由原来的6.9249变成了6.9277,也增加了。这说明锂镍的中子是外面来的,而不只是锂镍间的中子互补。

  4.2 那么中子是从哪里来的呢?在2.6中,我提出了一段假设,现在我们进一步进行推论。

  因为反应物中只有锂、镍、氢化锂(或氢化铝锂)、氢。铝是一种很稳定的元素,只有有一种原子,没有其他的稳定同位素,所以在这里只能是由氢质子来给锂镍提供所需要的“多余”的中子。

  4.3 有人说质子衰变成中子(P→n+正电子+中微子),这只是理论上的事情,但是在这里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这是事实,所以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调整我们过去的这一认识。

  5.0 结果讨论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1,在闭合的状态下,当氢质子具有足够的量和足够的温度时,其可以挠动锂、镍原子核内的部分中子,並有可能使中子产生位置变动或被溢出,使原子变成为更加稳定的同位素并且同时释放出能量。

  如原子核内中子的被溢出的有:

  64Ni→2n十62Ni    7Li→n十6Ni  等等。

  而且原子核还有可能可以吸收中子,如:

  58Ni十4n→62Ni
  60Ni十2n→62Ni
  61Ni十n→62Ni
  62Ni十2n→64Ni
  6Li十n→7Li  等等。

  而且在氢质子富足的情况下,氢质子还可以进入锂、镍的原子核内的中子空穴中,在中子空穴场的作用下,氢质子还有可能可以产生衰变,释放出正电子和中微子,变成中子,正电子与电子结合生成光子,並释放出能量。

  如:61Ni十H→62Ni十正电子十中微子 正电子十e→光子 等等。

  而且通过有关的试验,这些反应只要在850度到980至千来度(我国科学家的多项试验显示出)就可以产生。而且国外有的机构用Ni、Pd、氘试验,据说只要几百度就可以产生出过热现象。这些都不是在高能状态下进行的。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跳出,核内反应一定必须要在高能的状态下才能进行的这一传统观念。我们应该大胆地开拓这一新的低能研究领域,开辟探索原子核结构的新途径。

  2, 关于锂、镍的原子核结构探讨:

  镍的质子数是28,它在自然界中的稳定的同位素有58Ni,60Ni,61Ni,62Ni,64N。这些同位素都是宇宙大爆炸和后来演变形成的结果。

  58Ni是由28个质子和30个中子组成,是镍最基础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而且具有最合理的排列组合结构。但是由于其核力(由28质子加30中子形成的)的多余,它需要更多的中子,才能形成镍的最稳定的同位素,因而可以逐步吸收中子而逐渐生成60Ni、61Ni、62Ni、64Ni。只不过是因为宇宙大爆炸时,由于中子的缺乏和时间的限制,而只形成了当前的同位素组合罢了。

  也就是说在58Ni外层还有可能可以放置6个中子的位置,也就是有59、60、61、62、63、64等6个置置,而且这些位置的能级各不同相同,离核心越远的能级越低,到63、64位置时,其中子已经很容易被溢出。

  这在氢质子的作用下的反应中可以看出,62Ni最为稳定。58Ni、60Ni、61Ni则很容易吸收中子,而变成为更为稳定的62Ni,而64Ni则很容易失去外层的两个中子,而变成为更为稳定的62Ni。

  锂的质子数为3,其同位素有6Li、7L。

  根据上面的讨论,其应该有三种结构形态。一种为线性的7Li,其质子与中子首尾相接呈现线性,两端为中子。而6Li的线形结构与7Li相似,只是有一端缺一中子。还有一种6Li,其结构是质子与中子首尾相接,呈环型形态,这一结构较线性状态的6Li、7Li更为稳定。应该说自然界里的6Li、7Li,其大多数结构主要都是线形结构。

  3,关于“多余中子”和“中子空穴”概念

  我们在这里引入这两个摡念,是为了今后更好地讨论和分折问题,从而研究开发这一新的能源:即元素同位素的中子位变能。这一能量是宇宙大爆炸遗留给我们的能量。

  我们定义的所谓“多余中子”,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比较容易在原子核中被溢出的中子。如64Ni中外层的两个中子,在氢质子的挠动下,其失去这两个中子,而变成为较为稳定的62Ni。被失去的这两个中子,我们称之为“多余中子”。

  还有如7Li失去一个中子而成为环形6Li等等。这一易失去的中子我们也定义其为“多余中子”。

  关于“中子空穴”是指原子核里有多余的空余位置,可以提供继续放置中子的地方,而且放置中子后,还可以让原子核变得更稳定,而成为元素更稳定的同位素。而这些空余的位置上空余且尚没有中子,我们就称这些位置为“中子空穴”。如58Ni,可继续添加中子而成为60Ni、61Ni、62Ni,这些位置,我们就统称之为Ni的“中子空穴”。

  其实中子空穴是原子核质子与中子结构使然,它要求需要中子填满这些空穴后,原子才能变得更加稳定。它是由质子与中子的联合力场形成的结合力。我们称之为中子空穴场力。

  中子空穴场,是指中子空穴中的场力,它应该是由原子核里原有质子和中子结合形成的合力,而形成在中子空穴位置中的场力。等等。

  我们引入这些新摡念,目的是为了更方便讨论开发元素同位素的中子位变能而确立的。

  要使元素同位素走向更稳定,我们必须寻找工具和具有中子空穴的元素和可以溢出中子的元素,现在已经找出合适的工具有轻质子(如氢、氘)等。而合适的燃料,这就要求必须有中子提供者和中子受体。这就要求有能提供中子的元素和接受中子的元素,即富有“多余中子”和“中子空穴”的元素,如Li丶Ni等。

本文作者:王法经
 


  冷聚变世界点评:氢质子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镍作为催化剂等条件下转变成中子,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结合罗西,中核研究院蒋老师以及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的帕克好莫夫等镍氢冷核聚变反应实验后的锂镍同位素嬗变数据,以及实验中的无核辐射现象,这个推论还是有一定道理。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质子转变成中子的理论,这个仅仅是个初级理论模型,也没有进行相关的数学模型以及更详细的理论推导,希望作者能够做进一步的推论,以及这个模型所需要的条件。

 
冷聚变世界
2018年1月1日

 

相关热词搜索:冷聚变,质子变中子,镍氢冷聚变

上一篇:自然杂志:日专家发现闪电可触发核反应
下一篇:低能核反应(LENR)的一种解释 — 张武寿译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