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动态 > 正文

走向应用的“冷核聚变”
2013-11-15 11:29:09   来源:清华大学物理工程系   评论:0 点击:

4月12日中午,工物系举办了走向应用的‘冷核聚变’为主题的第七期工物学术沙龙,由邵贝贝教授担任本期沙龙主席,特别邀请物理系李兴中教授、工物系张育曼教授参加,系主任唐传祥,副系主任王学武、陈
  4月12日中午,工物系举办了“走向应用的‘冷核聚变’”为主题的第七期工物学术沙龙,由邵贝贝教授担任本期沙龙主席,特别邀请物理系李兴中教授、工物系张育曼教授参加,系主任唐传祥,副系主任王学武、陈少敏,以及近代物理、核聚变、核裂变、核技术应用等方向20余名教师参加了沙龙。邵贝贝教授、李兴中教授都提前做了大量调研和充分准备,展示了翔实的数据、依据,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大家积极地参与了讨论。

    沙龙开始,邵贝贝教授首先从2012年3月22日意大利Rossi团队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进行的冷核聚变报告会讲起,回顾了近30年来冷聚变从1989年在CERN报告会引发关注、到被普遍认为是伪科学、再到近年来重新被关注的曲折历程。2011年10月,Rossi团队研制成功1兆瓦镍氢反应器,并公开销售。希腊的Defkalion公司(Rossi前合作者),也推出了10kW产品。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团队专门对此进行了检验,虽然理论尚不清楚,但从方法上已知Rossi团队采用24个大气压的氢和2µm的镍粉(Defkalion公司采用36µm的镍粉)进行反应,证实产出物中发现了10%的铜和11%的铁,确定发生了核反应。以上种种,值得我们关注了解,而不应局限于多年来的固有印象。

    随后李兴中教授也进行了详细的PPT报告,回顾了二十多年来,冷核聚变受到广泛质疑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实验的可重复性差,二是实验的理论性解释匮乏。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李教授介绍了Rossi团队的报告会后,国际上展开的相关验证实验和对以前实验结果的重新认识,特别是最近发现美国NASA与清华团队相隔10年的相互独立实验的一致结果。当前国际上实验与Rossi团队的主要差距在于自持反应的实现,可能的关键技术在于催化剂和频率调制。而在理论方面,李教授也以中国古代鱼洗为例,介绍了清华团队提出的共振隧穿理论,以及相关的反应截面公式,并介绍了该理论在计算热核聚变反应截面数据等方面获得的成功和国际认可,也探讨了结合该理论分析Rossi实验方案探索潜在的反应材料方面的思路。
 
    之后,李教授提议与会教师跳出对冷核聚变的固有看法,共同关注近年来国际上关于冷核聚变的新进展和动态,如果相关研究成果被证实可行,可能将极大改变人类的生活。而在这一方面,清华如果适当投入,进行验证实验,非常有条件迎头赶上世界前沿。与会教师也围绕相关理论和实验中的问题以及李教授的提议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关热词搜索:冷聚变

上一篇: 丰田汽车公司独立重复出三菱的冷聚变反应
下一篇:燃料电池VS锂电池,谁将统治未来汽车动力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