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内新闻 > 正文

冷聚变宣布后继续前行25年
2014-03-25 19:30:23   来源:冷聚变世界翻译   评论:0 点击:

今年是弗莱德曼和庞斯在犹他大学宣布冷聚变25周年,美国犹他州媒体对SRI能源部科学家 Michael Mckubre做了采访并撰写了该文章,文章比较客观的反应了目前冷聚变发展现状,小便翻翻译后呈现给大家。
      美国犹他州盐湖城:25年后,冷聚变除了质疑外还在不断前行。
 
      要想不让那些批评的人说冷聚变是不成熟,没有事实依据,马丁. 弗莱希曼 和 斯坦利. 庞斯就不应该傲慢的宣布冷聚变,而应该更谨慎的让他们的研究慢慢的展现给大家。
 
      这就是目前这些科学家所继续做的事情:他们在一些机构资助下继续摸索着他们的实验。
 
      犹他州所发生的事件到现在已经过去20多年了,现在一些研究者拾起了这个彻底夭折的实验,他们相信庞斯和弗莱德曼的研成果值得他们继续研究。
 
      电化学家Michael Mckubre 是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S.R.I)原名斯坦福研究所的主管,它目前是独立的非营利性的国际研究组织。
                                                                                             上图左为:电化学家Michael Mckubre 
      Mckubre说:现在可以证实马丁和斯坦利的是正确的,他们的实验确实有多余的热量产生。
而冷聚变这个词目前已经被很多实验者所抛弃,他们更愿意称之为是:弱核力——那些新装置也能有效的产生这些多余的热量。
 
      Mckubre说:我们并不能确切的知道是什么导致这些多余热量的产生。但是很明显,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处理氘-钯体系,确实会有核能级别的热量产生。我们在近25年来持续所做的工作就是试图理解能让我们建立起这个热量效应的准则或标准。
 
      在我们国家,研究基本上由国防部旗下的两个机构资助,他们分别是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和国防威胁降低局(DTRA). 电力科学研究院也资助这些研究项目。
 
      尽管产生多余热量的机理还不能被很好的解读,另外几个机构已经在寻求实际应用了。
 
      Mckubre说:他们对商业应用更感兴趣,其他人的观点则认为这对商业公司没有价值,理解他们的原理才是最重要的。
 
      能重复产生这些多余热量才最为重要。
 
      由以色列发起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目前属于密苏里大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套由电能引发的装置反应产生的热量是消耗电力的25倍。实际上,这些实验可以把水烧干。Mckubre说:如果你有一套能量系统消耗25分之一的电能且能将水烧到沸点,那么你就会有个一很现实的系统。
 
      Mckubre继续补充到:在能量输出方面,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已经可以产生400千焦的热量,如果这个装置可以持续并且可以规模化,且400千焦的热量是真实可靠地,便宜安全的,那么这确实一个伟大的技术。
 
      位于加州伯克利的一个能源集团正在推进一个产生600度热量的项目。
 
      这些组织和一些人深信:庞斯和弗莱德曼很多年前所观察到的奇特现象不能被简单的抛弃掉。马丁. 弗莱德曼所写的并提交给电化学分析期刊的文章执笔仓促,它是弗莱德曼所写过的最差劲的论文,而他则是欧洲最知名的电化学家之一。
 
      Mckubre所担心的是他的同事们正在试图在1989年那次不幸的宣布后重新在烧焦的土壤上撒下种子。Mckubre坚信庞斯和弗莱德曼是迫于压力才来迎合犹他大学管理层在那时想要他们做的。
 
      弗莱德曼直到2012年临死前仍对那次的最初的论文后悔,他仍相信实验所展示的数据以前从来没有人得出过。
 
     根据Mckubre观点,这个领域里,作为反对派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确实有些沮丧。
 
      Mckubre说:如果你继续向物理学界表明以传统理论来看待冷聚变是不可被接受的,其他机理产则是更有效更便宜的选择,那么你的项目资金就会被扼杀掉,他们几乎没有人会接受一个化学家有能力在自己的领域里面说三道四。
 
      由几个公司承办的第19届国际冷聚变会议会在下个月在意大利召开,届时会有500名研究者和理论学家参加。
 
      现在Mckubre做出了一个大胆设想。
 
      他说:我们希望在未来五年内有一个可行的技术。
 
      但是Mckubre的怀疑者说,他们已经在过去听过这些预测了。
 
      如果会发生,而且更加明显,他们会相信吗?

冷聚变世界
2014年3月25日

相关热词搜索:LENR,冷聚变,

上一篇:可净化核污染的新型纳米材料研制成功
下一篇:麻省理工学院第六届冷聚变研讨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