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内新闻 > 正文

第23届国际冷聚变会议学术笔记 - 张武寿
2021-10-09 18:29:03   来源:冷聚变世界   评论:0 点击:

第二十三届国际凝聚态核科学会议(即国际冷聚变会议)已于2021年6月9 -11日顺利召开。因疫情的持续影响,ICCF-23办成了线上会议,这也是历届ICCF的第一次,主会场在厦门大学。第二十四届国际冷聚变会议ICCF24将于2022年在美国硅谷召开。
8.3. 各种小氢原子模型

  美国的Meulenberg继续与法国Aix-Marseille University的Paillet合作,研究相对论在冷聚变中的作用[27,3A-IN20],特别关注在相对论情况下电子动能、势能与能级的关系。

  俄罗斯的Goncharov和Kirkinskii提出一种小氢原子机制,在金属中自由电子的环境下,质子(氘核)与电子组成的中性粒子,电子以非平稳的、接近椭圆的轨道绕着它们旋转,粒子尺寸比普通氢原子小3到4个数量级氢原子,但比中子大1到2个量级。这样的非稳态氢小原子可以在自由环境中存在很短的时间(最长可达10-12秒)[48,P-05]。Kirkinskii供职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址矿物研究所,早期也很活跃,这是2007年ICCF-13后再次露面。

  美国密苏里大学的Hubler(奇怪,单位署名不是SKINR)对Ken Shoulders提出的真空奇异体(Exotic Vacuum Objects, EVO's)理论提出新的解释,该理论提出的EVO是一种微米尺寸的含有阿伏伽德罗数的电子团簇,具有孤子行为,每微米26,000°C的温度梯度可产生这种效应,作者根据实验经验认为EVO's是微型的锥形装药[66,P-21]。
 
8.4. 其他理论


  俄罗斯航空发动机中央研究院的Ivanov等人(其中一位作者是西北工业大学的郑光华)提交了两篇理论摘要和PPT,题目分别是《对所有已知凝聚态和非凝聚态物质的相互作用具有电势梯度和气体动压梯度的单一电动力力场及其精确解和数值解示例》和《电磁和引力场模型中凝聚态弦理论中的守恒定律》[51,P-08;52,P-09]。
另一个俄罗斯人Ivanovich也提出一个理论,题目是《磁场、电场矢量势产生原理及实时变化规律》[59,P-16]。

  日本静冈县冷聚变实验室的小岛英夫(Kozima)提出固态核科学,他认为H(D)在Pd中的快速扩散(他称之为超扩散),氢电极反应(HER),欠电位沉积(UHD),奇异核(exotic nuclei)都与冷聚变有关[62,P-17]。
McCarthy的一张墙报标题是《一个轻元素核反应理论》,但从摘要到PPT文件没看到实质性内容[64,P-19]。


  美国加州独立学者Szumski继续发扬其最小作用核过程(Least Action Nuclear Process,LANP)理论[74,P-29]。他有一点说对了,就是核嬗变比超热更基础。他在另一篇墙报中讨论了热力学可逆过程并认为冷聚变与此有关,但他举的3个例子(真空中的光,重力和稳定的原子)并不属于热力学系统,理论上是保守力系统,本来就是可逆的[83,P-38]。

  匈牙利的Garai认为冷聚变实验难点不在于核反应自持,而在于启动。启动过程需要宇宙中m介子来催化,而宇宙射线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实验重复性不好,只要用m介子照射样品,就可解决重复性问题[75,P-30]。以前美国的Dash也有这个看法,还在二楼和地下室做实验来回比较,试图说明高楼宇宙射线强,所以重复性高,实际上很难看出区别。

  印度Jain(IIT 坎普尔Rajeev组)提出发射双光子的低能核反应理论,利用二级微扰理论,论证在低能下只有在介质而非真空中才能发生反应,反应会发射两个光子,并利用H+D ® 3He + g1 + g2反应进行了说明[79,P-34]。
 
9. 应用展望


  韩国网络大学的Tao Ho Woo等人讨论Rossi型反应器的工程化问题[45,P-2;46,P-3],实话说,有价值的信息不多。

  New Energy Power System公司的Davis讨论了冷聚变商用路线图,他说只有冷聚变可能逆转碳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目前还有8年的行动时间。他引用冯元祯的话“Engineering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science. Scientists try to understand nature. Engineers try to make things that do not exist in nature. Engineers stress invention.”(工程与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试图了解自然,工程师们要制造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工程师强调发明)来说明工程与科学的区别。对于气相冷聚变系统,他提出需要逐步解决6个问题:(1)支持核聚变的过程(即冷聚变发生条件),(2)提供所需燃料,(3)提取和利用超热,(4)控制系统运行,(5)日常维护,(6)安全保证[57,P-14]。

  美国Seccombe讨论了冷聚变与气候变化,说明目前的风能、光伏和四代核电都有各种问题,无法满足抑制全球变暖(见下图)的需要,唯一可行的是发展和利用冷聚变能源技术[58,P-15]。国内很多人——包括科学界——对全球变暖一直持非科学的态度,所以笔者不吝版面,把这些常识再啰嗦一下,详见下图。

图A: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及未来展望。

图B: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

 
  广州聚变科学研究所林溪石讨论了冷聚变动力汽车,使用海水浓缩燃料,燃料中含有20%的重水,50升即可使汽车行驶15万公里。汽车核心是冷聚变发电单元,包括冷聚变反应堆、核燃料供应系统、介质换热系统、介质蒸汽发生器、涡轮叶片、涡轮轴式无刷发电机组、涡轮轴式永磁性发电机组和涡轮蒸汽冷却循环系统等部件。在汽车使用寿命期间,只需要每两年维护一次。它是一种理想的零排放、无辐射、低成本汽车[71]。
 
10. 冷聚变形势及相关问题


  今年4月,Science杂志刊登了125个科学问题,其中冷聚变列为三个能源问题之一,这对冷聚变工作的开展也是一种促进。田院士在开幕式上也提到这一点。
因2019年Nature破天荒刊登了Google公司的冷聚变研究,所以这次会议特邀Trevithick介绍该公司的冷聚变项目[1A-PL01]。他本人参加过9次ICCF会议,他首先回顾了2015 ~ 2019年期间Google公司资助1000万美元的冷聚变计划,该计划集结了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MIT、Maryland大学、BNL(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共4家科研院所,8个学术小组,发表了27篇盲审论文。针对Rossi型实验,设计了12个量热计,在16个月内用420个样品进行了最高温度达1200°C,最高压力达34 atm的实验,但在±2%误差内无超热。最后他引用M.C.H. McKubre在2016年ICCF-20时说过的话“Collectively we have the answer, individually none of us does!”来描述冷聚变实验重复性的困难。Google小组在Nature发表文章时笔者已就该项目发表过评论,此处不赘。

  去年NASA的格伦研究中心发表了系列冷聚变文章,由于纪律所限,NASA成员无法报告,转而邀请其合作者Forsley,但Forsley报告的还是海军实验室Szapk的共沉积实验工作及理论思考[4,2A-PL05]。这些年Forsley与P.A. Mosier-Boss合作,后者曾与Szpak合作多年。

  波兰什切青(Szczecin)大学的Czerski负责协调欧盟的CleanHME(Clean Energy from Hydrogen-Metal systems)项目[13,1B-IN05],该项目包括17个小组,除欧洲15个外还有美国的MIT和加拿大的湖首大学。目标是结合气相实验和加速器实验,寻找最好的粉末或体相材料,理论能解释核产物,实验可检测到核产物,建造最佳HME反应釜。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1)杂质和缺陷增强的电子屏蔽效应及声子耦合,相干态;(2)p、d和Li的区别,及上述屏蔽效应对电荷的依赖关系;(3)产生超热粉体材料的纳米结构。

  美国LENRGY公司(www.lenrgyllc.com)的Grimshaw介绍低能核反应研究文档计划(The LENR Research Documentation Initiative,LRDI),该计划旨在保存冷聚变研究记录,避免因研究者离职或离世而导致信息丢失,目前已涵盖25个参与者和18个项目 [65,P-20]。
俄罗斯的Tcvetkov的一张墙报是为冷聚变辩护的,说明不是伪科学[68,P-18]。
巴西能源与核研究所的Luciano Ondir Freire的一篇墙报相当于实验结果统计,结论是Pd-D系统重复性提高,但报道减少;Ti-D系统类似;而Ni-H系统报道增多,但负结果也不少[55,P-12]。
 
11. ICCF-24


  人类世研究所(Anthropocene Institute)计划于2022年夏天在美国硅谷举行ICCF-24,会议主席是Carl Page, 笔者曾于2016年日本仙台的ICCF-20上见过目前是该所成员的凌富郎(Frank Hiroshi Ling),会议网址是https://www.iccf24.org
 

冷聚变世界
2021年10月9日
 
 





 


相关热词搜索:ICCF23 冷聚变,

上一篇: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世界最强核聚变磁体
下一篇:罗西及其列昂纳多公司12月9日发布会有感

分享到: 收藏